在不經意中,或者刻意下,一些如過眼云煙般的人和事流傳下來,封存在厚厚的典籍中,埋葬在時代堆積的黃土里,或者延續了幾千年的口水成了口口
相傳的故事,它們幸運的沒有轉瞬即逝,經過一代代的涂抹,在輪回里成了經典、文物、笑談。
甲骨文是一個分水嶺。它開創了記載“發生”的先河,啟示著后人去通過文字直觀的和歷史平面接觸。“白紙黑字”,通常成為了歷史事實的佐證。歷史學家總是希望能從文字記載里發現并還原歷史真相,從一些枝端末節的瑣碎中推斷一些曾經的真實,但往往力不從心。讀史讓人迷糊,并不一定明智。關于智慧似乎先秦的諸子百家都用盡了,先秦之后再無“子”,很多人用盡精力都在注釋著他們留下的遙不可及的經典,孔夫子的一言一行,老子在牛背上的喃喃自語,孟夫子的魚與熊掌……被套用在了各種場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終于成為了傳統文化華麗的外衣。
剝開歷史的外衣,一切還是遮遮掩掩,若隱若現的曲線,有待填補豐滿的血肉,于是留下了更多的捕風捉影。自宋代理學興盛以來,總是給傳統帶上了厚重的道德枷鎖,所見之處無外乎發乎情,止乎禮而已。二十四史不過是二十四家譜也,要字字珠璣的流傳萬世,筆者必斟字酌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視覺變得不大管用了,嗅覺和聽覺派上用場:魏晉時代濃濃的丹藥味,南北朝的香火氣息,大唐的盛世氣象,宋朝汴京的車水馬龍,元的金戈鐵馬,還有每朝末日的濃烈的血腥,這些應該是較真實的吧?
公元前某年,公元后某年……每年都會發生很多大事,每天都會有很多小事,歷史的今天,無數事件重疊的影子,成了很多學科的起源。禮儀、制度、服飾、器具、書畫每種門類又會有一些分支,宏觀歷史的博大,其實就來源于逝去的生活中每一個細節中,歷史就是無數的細節編織成的一根紐帶。
我偏好那些有人情味的記載和描敘,至少他們能讓自己感到血液汩汩流動的鮮活。歷史就是傳奇,我想看和做的,就是在傳奇里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尋找傳奇。前人留下的一些隨筆或者文言短文,甚至一些典故,比起冷冰冰的正史更能勾起人的胃口,《世說新語》的俏皮和睿智,稗官野史的獵奇,明清一些筆記體小說的風趣,無不讓我在讀史的過程中倍感快慰…….
可是……
連綿幾千年的歲月,個人影響力總是不足以與時代抗衡,歷史總是從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出發順帶的把人的生活劃分為生產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一代又一代人的推著歷史的車輪上路,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個人幾十年長短人生的感悟,那路上滴下的汗珠,結晶的是集體的智慧。我們只能看到整個濃縮了的時代,加點時間的水,沖出一杯淡忘了人的歷史。
袁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