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薦語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生物制造已經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這個有望重塑醫藥、食品、能源等行業的新領域,中國食品院全力出擊。該公司在生物發酵研究領域長達90余年的積累,為合成生物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奠定基礎。近期,《國資報告》雜志第6期刊登了原創文章《中國食品院:開啟合成生物的未來之旅》,以供參考。

2010年5月,個性張揚、我行我素的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發文稱,他已利用基因技術創造出世界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辛西婭(Synthia)。消息一出,震驚世界。盡管對“人類成為造物主”“像組裝電路一樣組裝生命”的爭議與恐慌如潮水洶涌,合成生物學這一前沿顛覆性技術卻成為世界各國爭相搶奪的戰略制高點。
中國也不例外。以合成生物學為基底的新一代生物制造產業受到高度重視。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生物制造已經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21年12月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圍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領域培育一批世界級龍頭企業”。
在這個有望重塑醫藥、食品、能源等行業的新領域,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食品院”)全力出擊。中國食品院隸屬于保利集團旗下的保利中輕,是國務院國資委評選的“科改企業”。該公司在生物發酵研究領域長達90余年的積累,為合成生物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奠定基礎。中國食品院獲批國務院國資委合成生物領域原創技術策源地,并承擔“煥新行動”百大工程項目“合成生物學功能基因元件庫建設”。保利集團以中國食品院為主力,聯合其他6家央企成立“中央企業未來產業合成生物領域創新聯合體”。

2024年5月20日,中國食品院牽頭完成的“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傳統發酵菌種的研究”項目,經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鑒定委員會鑒定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面向國際科技前沿,這家老牌科研院所正在經歷脫胎換骨的轉變。
開辟“第二曲線”
中國食品院承擔著為保利集團開辟“第二曲線”的重要使命。2024年,保利集團迎來四十華誕。該公司已從最初的單一業務,拓展形成了“優化貿易、升級地產、做強文化、創新科技、做特工程、金融支撐”的“5+1”業務體系。但隨著近年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這家傳統業務布局規模龐大的多元化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新課題。

2024年12月2日,中國食品院全資子公司—中國傳統食品有限公司建設運營的“國食合創合成生物育新基地”成功入選北京市未來產業育新基地首批創建名單
“必須在傳統中挖掘新曲線,堅持因企制宜、穩中求進,不斷釋放攀升向新的發展力。”保利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化龍介紹,該公司瞄準前沿,強化核心技術攻關,自主研發了綠色纖維密封材料、超級電容器隔膜、國產環氧瀝青等具備國產替代能力的產品。同時,該公司深度挖掘、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深中通道為代表,推動建筑行業數智化、高端化、綠色化轉型發展。更重要的是,該公司長遠謀劃,培育壯大戰新產業,打造合成生物原創技術策源地,完善日化健康、生物醫藥、植物保護等引領性、示范性產業,構建“生命健康全產業發展格局”。
什么是合成生物學?通俗來說,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就是生物學的工程化,相當于解構各種基礎生物元件,然后重新構建具有期望功能的生物系統,生產各種我們想要的東西??死赘?middot;文特爾曾形象地稱之為“像組裝電路一樣組裝生命”。
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制造相輔相成。釀酒、腌菜等傳統發酵應用均屬于生物制造的范疇,而合成生物學為新一代生物制造提供了底層技術支撐,生物制造則給予合成生物學落地應用場景。
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曾將生物制造稱作“有潛力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力量”。他表示,未來約70%的產品可以用生物法生產,有望創造30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波士頓咨詢公司、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B Capital聯合發布的《中國合成生物學產業白皮書2024》提出,合成生物學具備三大至關重要的戰略和商業意義:第一,替代傳統化石原料和高污染的化工生產工藝,實現節能減排、滿足環保要求;第二,以屬地常見生物質廢料甚至二氧化碳為碳源開發全新合成路線,打破原料及產品的進口依賴,保障供應鏈安全;第三,通過開發全新產品或成本更低的生產路線,快速、全面顛覆全球產品供給格局,實現商業獲利。
我國是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國,石油70%以上靠進口,大豆85%以上靠進口,實現“雙碳”目標和保障能源安全、糧食安全,都需要從生物制造領域尋求突破口。
中國食品院聚焦國家所需、保利所能,加快布局合成生物學和生物制造領域。
中國食品院作為我國食品行業歷史悠久、規模大、綜合實力強的國家級研究機構,成為央企在該領域承擔重要科研任務的“種子選手”。目前,中國食品院擁有國家工業微生物菌種資源庫,在微生物發酵、酶工程、食品加工等方面經驗豐富,為合成生物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食品院具有較強的產業鏈整合能力。當前,中國在合成生物領域存在著成果轉化脫節、研發主體錯位等突出問題,反觀歐美發達國家,已形成由大型跨國企業牽頭協同初創科技企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格局。作為央企科研院所,中國食品院理應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目前,該公司已具備全鏈條服務能力和技術轉移經驗,為合成生物學和生物制造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保利集團具有“科技+金融”的雙引擎優勢。近年來,央企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國投集團、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等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在生物制造領域的投資并購成效顯著。保利集團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之一,為“科技+金融”雙輪驅動創造了條件。
聚焦技術突破
“中國食品院以‘自主創新技術攻關、優勢項目選育孵化、矩陣式中試平臺搭建、科技+金融雙輪驅動’為實施路徑,打造合成生物產業體系,集聚力量打通生物制造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環節,加速生物制造產業落地。”中國食品院董事長肖丹說。
在合成生物和生物制造領域,區別于其他以投資為主的央企,中國食品院將自主創新技術攻關作為其鮮明特色。
首先是強化頂層設計,完善工作機制。中國食品院黨委書記、總經理郭新光介紹,2024年,保利中輕成立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導小組,統籌謀劃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同時,該公司還設立了合成生物工作專班,多次組織召開專班會議和專項調研,加強統籌指導,細化實施路徑,量化工作目標,優化人才團隊,完善資源配置,深化“四鏈”協同,強化督導落實,推動相關專項任務落實落地。
針對部分轉制科研院所存在的研發投入不足的問題,中國食品院采取了多元化投入策略。中國食品院總經理助理、科技發展部主任楊勇介紹,該公司2020—2024年累計研發投入5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34%。自有資金方面,保利集團、保利中輕、中國食品院均設立了科技創新類基金。同時,中國食品院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科技計劃項目,并申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資金支持。此外,該公司還與眾多食品發酵、生物醫藥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通過橫向課題獲得研發經費。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重視市場化運作與成果轉化,通過技術轉讓、專利授權、技術服務等方式,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化產品,獲得收益反哺研發。
針對高端人才匱乏的行業共性問題,中國食品院多管齊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力資源部主任都蘇艷表示,該公司重視高端人才引進,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等機構合作。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同頻共振,該公司通過與高校聯合培養工程碩博士專項試點工作、設立工程碩博士專項科研項目等方式,培養具備產業級研發能力的高層次人才。作為科改企業,中國食品院還探索采用股權激勵、項目收益分紅等方式,設立了青年科學家獎、優秀創新成果獎等。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申報了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專項《白酒智能釀造數字化平臺》,相關改革有望為日后合成生物領域的改革積累經驗。

2024年3月27日,中國食品院舉行2024屆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儀式
當前,越來越多的科研院所和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行科研模式創新。楊勇提到,目前在生物制造端,傳統菌種設計存在瓶頸、功能因子基因編輯效率低、代謝機制不清、活性保存技術滯后、前沿裝備匱乏。中國食品院在“AI+菌種”等領域已積極布局,“十五五”期間規劃建立菌種研發人工智能大模型,預計2030年形成AI+細胞工廠研發平臺,實現從基因編輯策略到工業發酵參數的一體化智能設計,顯著縮短菌種開發周期。
中國食品院在合成生物技術創新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2024年,該公司在底盤細胞構建、生物計算、創新原料、生物酶制劑等子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完成1項國際領先水平成果鑒定,已授權2項國際PCT專利和7項國家發明專利;參與發布國際標準2項,其中之一為合成生物學領域首個國際標準。
打造創新生態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中國食品院作為央企科研院所主要致力于技術研發環節,還必須向外整合資源,構建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
2024年6月,保利集團與招商局集團、國藥集團、中糧集團、華潤集團、新興際華、通用技術集團聯合成立“中央企業未來產業合成生物領域創新聯合體”,該創新聯合體涵蓋食品、醫藥、能源等多個領域。
“目前,各共建單位還是以研發資源與信息共享為主。大家結合各自領域能力,形成優勢互補,共建合成生物學聯合實驗室,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同時,建立菌種資源庫、基因元件庫和智能發酵平臺,實現數據和技術共享。”中國食品院黨委書記、總經理郭新光說。
他介紹,中國食品院聚焦未來產業啟航行動產業生態培育目標,參與央企合成生物領域創新聯合體,加強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高效聚合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
中國食品院逐浪生物制造領域的政企合作新潮流。該公司與北京市平谷區政府共建創新中心和孵化器,與國家食品安全風評中心共建共性技術平臺,與安徽省合肥市政府推進建設國家菌種生物資源庫長三角分中心。

2024年6月22日,保利中輕與北京平谷區政府合作的“北京農業食品合成生物創新孵化器”正式揭牌
與高校院所的合作進一步放大中國食品院的科研優勢。該公司與天津大學元英進院士團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天津科技大學、江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對接項目選育、人才培養、共建實驗室等,加強技術聯合攻關和項目儲備。
中國食品院還加大了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的整合力度。該公司與國藥大健康、華潤雙鶴、招商局天津藥研院、中糧蒙牛等創新聯合體成員開展合作,與元育生物、瓊莜生物、步琦、天木生物、戴納等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加速優質項目孵化培育。
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助推中國食品院突破能力天花板。該公司與保利投資等對接形成創投基金實施方案,與北京農商銀行、北京銀行等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其中,中國食品院“科技+金融”的新戰略尤其值得關注。該公司在自身開展技術攻堅的同時,希望通過投資并購來加速生物制造領域發展的嘗試,與當前央企在該領域通過資本運作推動產業發展的趨勢一致。
“未來,中國食品院將深度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加快食品合成生物學等戰略性新興領域科技創新與產業布局,因企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貢獻。”肖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