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獲悉,《降解塑料的定義、分類、標識和降解性能要求》國家標準已獲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將于2007年1月1日實施。負責此項標準制定的是國家塑料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日前,該中心副主任翁云宣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認為,降解塑料國家標準的出臺,將促進降解塑料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的應用,同時也將對中國降解塑料產業發展起到推動和規范作用。
據專家介紹,目前北京日產垃圾1.2萬噸,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遞增;僅超市每天消耗的塑料袋就達5噸。2008年北京奧運會預計將產生1萬噸垃圾,其中大部分為餐飲垃圾,包括4%(即400噸)的塑料垃圾。這些塑料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處理,將妨礙“綠色奧運”理念的推行。
而降解塑料的出現則讓人們看到了破解“白色污染”的曙光。據了解,降解塑料按其降解機理主要分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和光—生物雙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環境中通過微生物的生命活動能很快降解的高分子材料,目前主要利用秸稈、麩皮中的淀粉、纖維質、蛋白質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制備生物降解材料。這類物質來源豐富,可完全生物降解,而且產物安全無毒性,因而日益受到重視。
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陳國強分析說,2008年奧運場館內以2萬人每天產生4噸用餐垃圾計,如果用傳統的塑料制品,至少需要花費218萬元;而如果采用生物降解塑料,至多將花費181萬元左右的費用,并可減排二氧化碳85噸,減少數百噸垃圾的處理費用。
但是,生物降解塑料的概念自提出以來,有關其提法和性能的混淆和懷疑就沒有中斷過。根源在于長期以來產品廠商經常混淆視聽,相關部門卻沒有科學的測定方法和產品標準對他們進行約束。公眾由于缺乏相關知識,購買的生物降解塑料產品其實還是用傳統塑料制作的產品。
據翁云宣介紹,即將實施的降解塑料國家標準,不僅規定了降解塑料的術語和定義、分類和標志,還對降解性能要求、試驗方法、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等提出了要求。該標準的技術指標參考了國際通用標準,并得到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國互認。據悉,國際上已經有很多國家出臺了可降解材料標準,歐洲公司更是對生物降解塑料建立了完善的降解評價體系。
業內人士指出,實施國家標準推動生物降解塑料應用,不僅能夠解決“白色污染”問題,還可以增加公眾的環保意識,同時也可以帶動“十一五”重點產業的發展,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環境競爭力,降低我國經濟對石油供應的依賴。
據了解,目前降解塑料的研制開發十分活躍,并部分進入工業化生產。目前我國年塑料包裝物產量為150萬噸,而降解塑料及制品生產線年生產能力僅為5萬噸。若用可降解材料替代上述產品,缺口很大。不過由于降解塑料產品價格昂貴,目前除醫用及高附加值材料外,對環境負荷較大的一次性包裝膜垃圾袋、餐飲具、地膜等大宗產品市場難以涉足。
北京新型材料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薛孔寬此前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表示,從總體上看,當前降解塑料仍有待于對技術進行更深入研究,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拓寬用途并逐漸推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