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洋品牌皮鞋抽查太少,這與職能部門手中缺乏國家強制性的行業標準不無關系。沒有標準,何來方圓?
中國皮鞋在國際上屢屢被燒被反傾銷,洋品牌皮鞋在國內卻享受著至高的待遇。這樣的反差讓溫州鞋業憤悶不已。廖躍建議有關部門“師夷長技以制夷”,對在中國市場上的洋皮鞋進行有害化學物質的抽檢。但楊志敏說,歐盟早就有了鞋類有害物質限量的標準,但國內目前還沒有這樣的強制標準。
在采訪中,很多制鞋企業都呼吁省級、國家級行業協會盡快制定行業標準。“微軟的強大,不在于它的產品強大,而在于它制定了標準”。康奈集團常務副總裁周津淼認為,中國鞋進入歐盟市場,第一關,就是要遵循歐盟當地的行業標準;同理,當外國產品源源不斷進入國內市場時,中國也應當設立廣泛的符合WTO準則的行業標準。讓外來者有章可循,有準可依,懂得入鄉隨俗的道理。
據悉,皮革有害物質限量指標將有望在今年出臺。但其他相關的諸如鞋底耐磨指標等等皮鞋細化標準何時能面世呢?還有其他行業的標準呢?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謝榕芳秘書長認為,行業標準就是企業的腰桿,“誰制定了標準,誰就掌握了主動”。
維護國內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行業標準;政府啟動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制度,也需要有個產業損害標準。中國法學會WTO法研究會副會長于安總結說,加入世貿組織5年來,我國政府利用WTO框架下的貿易救濟制度保護國內產業的力度不夠。其原因就是“由于國內產業集體意志的形成和表達機制有待健全”,而“政府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很大程度上依賴國內產業的集體主張”。
行業協會恰恰是產業集體主張采集和表達的重要渠道。
于安認為,中國進入WTO成員方的第6年始,我國政府在國際貿易管理工作中的重點,將適時地從開放市場轉入維護國內貿易競爭制度、依法保護和提高本國產業的競爭力上來。
在這個轉型過程中,行業協會的作用勢必進一步突顯出來。